我拍我说

建筑之外

这张照片是我2019年6月9日拍的,照片上这座很有点儿意思的建筑是宁波博物馆,设计师王澍。

在去过宁波博物馆之前,我并不知道王澍是谁,后来在宁波博物馆的商店里看到了王澍的书《造房子》,我真心想买一本,但因为我只背了一个不大的双肩书包出的门,这本书买下来就没地方放,就想回头网上买书的时候记得要买一本。

我对中国的建筑设计师非常陌生,因为在我的记忆里至今就没有被我记住的。同样也是一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的建筑是我有印象的,设计师贝聿铭。贝聿铭祖籍苏州,但他是美籍华人,不久前刚刚故去,享年102岁。贝聿铭是普利兹克奖1983年第5届的获奖者,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该奖项唯一一位中国籍的获奖者就是王澍,他是2012年第34届的获奖者。

我是建筑的门外汉,但我对中国大陆现存的老建筑,当然更多的是古老建筑一直很着迷。在我近些年来行走中国城市的过程中,我总想着拍摄一些有关这些建筑的照片,但令我遗憾的是,拍出来的照片总感觉不得要领,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建筑是很神奇的,我没有拿到打开这个神奇世界的钥匙。

王澍在他的书上写道: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小世界。我对这句话非常非常认同。我之所以始终对于现在就是包括宁波在内的很多城市至今还保存下来的西方建筑。按照我们多年来所接受的教育,上世纪之初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给这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随父亲去了上海,对曾经的法租界建筑就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我那个时候显然并不知道这些建筑的历史。后来我总在想,这些强盗们也挺憨厚的,跑到别人家里来抢劫,建个房子居然还这么用心,建设和施工精雕细琢,关键这房子从外面看上去都还那么好看。这些房子的设计和建造者们恐怕想的就是“造一个小小世界”,这无关政治,无关国界。

中国自己也不是没有好看的建筑,历代的皇宫虽高不可攀,但不也是我们经常夸耀的中国人聪明智慧的结果吗。其实我也一直喜欢中国的历代民间建筑,这也正是为什么走到哪里我都喜欢寻找那些“破旧”的街道。

并非我只喜欢关注过去达官贵人家的深宅大院,我更多的是喜欢淹没在深街小巷里的普通民居。只是非常遗憾,这些民居,无论是明清时期的,还是民国近现代的,留到今天的大多看上去破破烂烂。拨开这些建筑的尘雾,会发现这所有的建筑,无论设计还是施工,都非常的讲究和精细。然而,我看过之后总是悲观地觉得,这些建筑很难躲过被拆除的结局。因为非常破烂,不拆除又能怎样?就像喀什噶尔古城引以为傲的高台民居,现在有谁还会认为那是我们能够幸福生活的小小世界。

总听去过欧美西方国家的人赞美人家的建筑,无论百年还是比百年更久远,人家的建筑今天看上去依旧那么美,那么好。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什么就不是同一个结果呢。

在中国古老的建筑风格里,我特别喜欢江南的徽式风格建筑,小青瓦、马头墙,还有有着财不外流民间传统寓意的天井。十年前我在四川绵阳看房子的时候,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区徽式建筑设计风格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然而,十年过去了,这个建筑设计的弊端都显露无疑,马头墙成了碍事的建筑结构,由于将楼顶的雨水排水管直接对准了天井,每年清理沉积在天井部位的泥沙,和维护天井部位的防水成了麻烦事儿。简单说吧,就是这个房子的设计师学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皮毛,却不得其精髓。

我将现在大多数建筑的设计说成是“垃圾”,这话可能说的有点儿过分,但事实上的确就是这样。从现在的建筑上我很难看得出建筑师们有多少文化底蕴支撑,不仅如此,现在我们眼前的建筑,在很多使用细节的设计上甚至不及百年之前,几百年之前的先人。

在很多方面,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在我们周围,我看还是算了吧。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