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古城 | 西藏双城记
我了解到的拉萨城应该始于1300年前,始于大昭寺。以大昭寺为中心形成了八廓街并以放射状向四周扩散形成了拉萨城的规模。记得看过有关介绍,从前的拉萨城也就是八廓街放射状形成的这个范围,布达拉宫都不在拉萨城的范围之内。我特别容易理解这点。二十年前我落脚北京通州区的时候,我居住的小区与朝阳区仅仅隔着一条马路,我的邻居们无论是去王府井,还是天安门,都会说:去北京了。那会儿我听了一楞,敢情我费了半天劲儿还住在河北?就是这样,以前从布达拉宫去八廓街就叫去拉萨了。
拉萨古城原来是很完整的一片,后来有人非要在布达拉宫前面修一条"北京路",北京路就一定要东西贯通,这往东一延,北京东路就将拉萨古城一劈两半,好象是成了大昭寺南城和小昭寺北城一样。这个决策确是有些够"二"。从城市规划来说,原本可以规划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却非要把布达拉宫当成天安门,不仅要修一条"长安街",还如愿修建了一个"天安门广场"。在这座雪域高原的日光城市,除了拉萨古城,我走在其它街区,只想仰望天空,亲近炙热的阳光,因为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太没有特色了,如同中国的每一座城市。
我原本2020年春节对拉萨古城的深度探访虽然因Coronavirus的传播影响没有达成,但此前走马观花般穿街走巷也算是有了一些深刻印象。
在现今的中国行政版图,很多城市的建城历史都远早于拉萨古城,但几乎没有哪个能如拉萨保留的这么完好。除了那"横劈一刀"的北京东路,可能有些遗憾的就是有相当多的建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复建的。但在我看来,这已经非常幸运了,1300多年以来,拉萨古城经历了许多动荡,但几乎每一次都有一个全新的蜕变,也验证了雪域高原文化的深厚和传承。只是我偶有听说拉萨古城的旧城改造,听到这些,着实有点不安。
拉萨古城的特点是宗教信仰的突出,兼顾商业经济的融入。大昭寺建成以后,拉萨成了宗教活动中心,各路信徒纷纷聚集拉萨,形成了分散于大昭寺四周的大大小小一二十座寺院,加上一些住所在一起,有二三十座之多。我最初了解到这些的时侯,脑子里想到的是当今北京城里四处散布的"驻京办事处"。这比喻好象有那么点儿不严肃,但对我等俗人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拉萨古城里的商业布局相较寺院显得有些规律,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商业形态的形成时间比较晚,形成了地域和品类的不同布局,直到今天购物逛街都很明晰不会走错地方或四处乱跑,更用不着手机导航。拉萨古城里的商业也是围绕大昭寺和八廓街布局的。在这里经商的不仅有藏人,内地汉人,青海、甘肃的回民,还有来自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印度人和尼泊尔人。不同的商业形态的发展也影响了拉萨人的生活方式。在拉萨古城里,很容易感受到雪域高原的传统生活方式,中国内地不同地域的不同生活方式,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以及印度、尼泊尔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还能感受到些许英国绅士的优雅生活气息,在古城里分布的众多茶馆。不同习俗,不同宗教信仰的融合,能感受到拉萨古城的多样和包容。一个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民族,一个多样文化包容的城市,这是我对拉萨古城最初的印象,也是令我产生好感的原因。
拉萨古城的大街小巷是由宗教和商业基础构成,就像是堆砌积木一样,一块块塞满了拉萨古城,穿行于这些"积木"之间的通道,又像是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纽带,建立了这座城市的社会关系。
我对拉萨古城的兴趣首先在于那些富有雪域高原特色的建筑,尤其是建筑的色彩。其次是我在欣赏这些建筑的同时,能够感受古城人的生活,倾听城市每个角落曾经的故事。